“伊鹏3”号不是“银河”号!中方已事先告知各方,4国火速放行
据北京日报消息,《金融时报》报道称,瑞典对中国拒绝瑞典检察官登临“伊鹏3号”提出批评。对此,外交部发言人表示,据我了解,中方已经邀请德国、瑞典、芬兰和丹麦共同参与完成了联合事实性调查,并向他们提供了资料和信息。伊鹏3号为配合调查已经停航较长时间。为了保障船员的身心健康,船东公司经过综合评估,并商有关方面后决定复航,中方已经事先通报各相关国家。她表示,中方愿继续同各相关国家保持沟通,合作推进事件的后续处置。
近期,波罗的海出现了一起备受瞩目的事件。中国的货船“伊鹏3号”于波罗的海水域遭到瑞典、芬兰和丹麦三国联合拦截,这一事件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。此前,德国、瑞典、丹麦、芬兰四国长时间扣押“伊鹏3号”不放,并且坚决认定该船破坏了波罗的海的海底电缆。然而,颇具讽刺意味的是,当中方代表到达之后,上述四国即刻选择放行,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犹豫。
这些国家未能提供任何实质性证据,以证实“伊鹏3号”系故意下锚从而致使海底光缆被切断。换而言之,仅仅由于“伊鹏3号”经过相关海域,就遭到这些国家无理扣押。然而,波罗的海本就是重要的海运通道,每日有众多船只穿梭于相关海域,为何单单对这艘中国船只展开调查?这无疑彰显出这些国家的不良居心,企图借海底光缆被切断一事,再次上演类似“银河号事件”的戏码。
很快,中方即刻发出了强有力的声音。中方首先明确指出,在没有中方代表在场时,任何人不得靠近或者登上“伊鹏3号”货轮。原本态度强硬的瑞典等四国,顿时心生畏惧。在波罗的海僵持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里,他们竟一步都不敢迈向“伊鹏3号”货轮,更不敢对其实施扣押调查。而在中方代表抵达现场之后,也迅速掌握了调查的主导权,瑞典等四国仅被允许以观察员的身份进行象征性的旁观,不得插手任何环节。
展开全文
历经如此长的时间,德国、瑞典、芬兰以及丹麦这四个当事国始终未能找到证据,用以证实“伊鹏3号”蓄意破坏海底光缆。这表明“伊鹏3号”的嫌疑实际上已然被排除,最初的怀疑实属无端猜测。海底光缆中断,很大可能是由于设施陈旧以及当地海啸频繁发生,而非船只蓄意破坏所致。毕竟就当地水文状况而言,此次电缆受损的地点位于卡特加特海峡,该海峡是波罗的海的一部分,当地诸多浅滩航道极为狭窄,海底光缆过去也曾出现过运行故障的情况。相关国家从一开始就应当考虑天气、水文等因素的影响,而非将矛头指向途经的中国船只。
当下,中方的态度十分明确,那就是希望能够友好合作,避免对抗,切勿使事态扩大。关于这一事件后续的处理方式,并非瑞典等国能够单方面决定的,而是需要各方共同协商确定。在这件事情上,俄罗斯方面也有自己的看法。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近期表示,希望针对该事件的调查能够彻底进行下去,同时,希望西方媒体在波罗的海电缆受损事件中,针对中俄所谓“痕迹”的无端狂躁情绪得以平息。俄罗斯的态度同样清晰,该事件与中俄大概并无关联,存在某些势力企图将中俄牵涉其中的情况。
回顾历史可以发现,“伊鹏3号”事件并非孤立的,它与过往的一些类似事件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。例如在1993年,“银河号”货轮遭到美国扣押。当时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尚未足够成熟,处理这类国际纠纷缺乏经验,从而略显被动。然而当下,面对欧洲国家的拦截与质疑时,中国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与应对举措。这种变化既体现了中国外交能力的提高,也展现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更为自信和成熟的状态。
评论